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

高蟬有遠韻——詠蟬詩


*唐‧虞世南《詠蟬》

垂綏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

這首詠蟬詩將蟬人格化,通過寫蟬的形體、聲音和習性,表達了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,達到了物我互釋的完美融合。

垂綏: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,類似於蟬的下巴上的細嘴。蟬用細嘴吮吸清露,這裡語義雙關,暗示著冠纓高官要追求清廉。

蟬立於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之上,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不同,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。蟬聲之所以能夠遠播,並不是因為借助了秋風,而是因為居高致遠的緣故。詩的弦外之音,這種居高自遠完全來自立德,絕非依憑任何外在因素所致,讀者從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,可以看到虞世南的為人為官之道。

虞世南曾為陳隋重臣,為官清廉,德才兼備,歸唐以後任秘書監,深受太宗的稱賞和器重。他與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,能夠直言善諫,為此,太宗稱他有「五絕」: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辭、書翰,並讚歎:「群臣皆如虞世南,天下何憂不理!」唐代詠蟬詩以蟬的棲高鳴遠,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,要光明磊落、襟懷坦蕩,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盛唐氣象。

澳洲光明網http://www.guangming.org/


另見 http://www.guangming.org/showarticle.php?ID=1247804124